21预防糖尿病的方法
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郑子新教授带给我们的节目内容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并不是说吃糖多了就会得糖尿病,糖尿病跟吃糖多少几乎没有关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,其实控制的是吃饭的量和节奏,是少吃多餐,但是必须
要保障饮食的均衡,营养的平衡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少吃多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糖尿病的调理手段,比吃药更重要,更有效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[爱心]好了,今天直播马上开始了,郑子新教授给我们带来哪些分享呢?接下来
让我们收看今天的精彩内容吧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今日问题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[礼物]节目中提到,下面哪种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质虚弱,免疫力差,才容易
得的病呢
?
、甲状腺肿瘤
1
、阑尾炎
2
、坏疽
3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今天的直播结束啦,相信叔叔阿姨们对糖尿病有了更多的了解[烟花][烟花][烟
花]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一个人会生病是因为缺乏了营养,而不是缺乏了药物,病是缺乏营养才得的,要
想治好,首先就要把营养补上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中医说的气血,相当于人体所需要的能量,当脾虚的时候,运化能力不好,吃进
来的东西就不能转化为气血,就会变成湿邪,吃的越好,营养的东西越多,形成
的湿邪也就越多,湿邪又造成了各种病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糖尿病人到最后,全身上下,从头发到眼睛,到心脑血管、肺、肾、肝,往下一
直到腿脚,没有一个地方能逃得过并发症,原因就是脾虚湿重导致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【今日重点】(一)
吃的多,饿的快,白天浑身无力,没精打采,还有口干舌燥的感觉,喝水也多,
这就是典型的糖尿病的初期阶段。在糖尿病的初期阶段,脾虚以后对于食物当中
的营养,利用率低,在这个阶段,身体觉得气血不够就会做出一个调节,让人多
吃点东西,但是吃进来的东西都很难变成气血,大部分都变成了湿邪,积累在身
上,肥肉越来越多,人就变胖了,所以在这个阶段,中医有个说法,叫胃强脾弱。
胃基本健康,所以还能吃进东西,身上的气血虽然不足,但是还凑合,还不至于
造成其他的病,随着糖尿病的加重,脾持续的虚下去,胃得到的气血就越来越少,
逐渐的胃也弱了,胃口就变得越来越差,吃的东西就越来越少,人就越来越瘦,
所以到了后期,普遍的糖尿病人会变得很瘦。中医说人无胃气不活,血里的糖不
能气化,不能生成气,血糖太高,不能正常的进入细胞消耗,就会对身体造成两
个危害,第一个危害就是,血里面的糖太多了,让血液变得黏稠,进一步导致各
种心脑血管病、眼病,糖尿病人得眼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五六倍;第二个危害就
是,细胞上吸收糖的门打不开,糖进不了细胞,细胞就缺糖,也就是缺乏了能量,
所以糖尿病人体质比较虚弱,免疫力差,没力气,容易得坏疽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(二)
中医讲动则生阳,越是活动,血糖消耗就越多,消耗越多,血里的糖就越少,要
保证身体里面有充足的糖供应,正确的方法就是,想办法增强身体对糖的利用率,
通过少吃多餐,服用九味山参散这种的健脾食疗方,都是增加糖利用的方法,另
外,糖尿病除了饮食调节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,就是运动,糖尿病不是
吃出来的,而是懒出来的,糖作为身体的能量,身体对它的消耗,在运动的时候
和在安静的时候,差距是非常大的,运动少是导致高血糖的主要原因。人一定要
动起来,只有动起来,气血运行才能通畅,才能够帮助正气挥发,对于脾也是一
个很好的锻炼,中医讲动则生阳,静而生阴,动和静要平衡,也就是阴阳要平衡。
动起来有利于气血的运行,但是运动的量要讲究,太多了伤阴,太少了不起作用,
运动的标准就一个字,酸。因为运动会消耗糖,糖在分解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物质,
叫乳酸,乳酸积累多了会让肌肉感觉发酸发胀,乳酸太多会影响健康,所以感觉
到肌肉发酸了,就刚好合适,就可以停止运动了。糖尿病防治的方法总结起来就
八个字,少吃多餐,运动到酸,要是把这八个字做好了,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
是不需要用药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【养生新说】问题答案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[礼物]正确答案是 3
糖尿病人体质比较虚弱,免疫力差,没力气,容易得坏疽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今天的活动就告一段落啦
再次感谢家人们的积极参与
感谢大家对《养生新说》的支持!
下期节目继续带领您
学习更多健康知识
我们不见不散呦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